1979年中美建交

藏家366 关注

收藏于 : 2021-05-19 00:36   被转藏 : 2   

 

197911,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 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79年中美建交 邓小平旋风席卷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08 月31 07:54  南方日报

1979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美国的访问。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为邓小平举行欢迎仪式


【前言】

19791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破冰之旅,如巨人之手推开封闭的国门;一个重现生机的文明古国,正开始探索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

此时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仅37天。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作出历史性重大抉择,迈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这个抉择不但影响了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更深刻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19792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圆满结束对美国的访问。

邓小平访美,在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正式建交之后仅27天。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破冰之旅,如巨人之手推开封闭的国门;一个重现生机的文明古国,正开始探索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

邓小平访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仅37天。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作出历史性重大抉择,迈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30年,弹指一挥间。邓小平这次划时代的访问,以其对中美两国、对整个世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巍的丰碑。

绝无仅有的壮举:美媒体惊叹邓来了

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25日,即邓小平离美回国之日,他的形象再度出现在《时代》封面上,标题是邓来了

邓小平来了。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有人统计,访美9天,他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美国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并且为之深深着迷

邓小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会谈后的笑容,被历史所定格。他愉快的神情,流露出对会谈成果的满意,蕴含着对中美关系的积极展望、对未来合作交流的期待。第三次会谈后,邓小平和卡特紧紧握手,并且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这句话,卡特后来说,令他深深感动。

邓小平在访问中反复强调人民二字。他坚信,中美两国友好将为两国及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两国友好需要在人民之间传达友好情谊。在访美行程中,他时时刻刻践行着这一信念,向美国民众展示了中国人民谋和平、求发展的美好愿望,展示了改革开放浪潮将起时中国的新形象。

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作为压轴戏,一两百名美国孩子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方落,邓小平登上舞台,热情拥抱并俯身亲吻了唱歌的孩子。他流露的情感如此自然而真诚,在场的不少美国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休斯敦西蒙顿小镇竞技场,策马飞奔的女骑手隔着护栏向邓小平送上一顶牛仔帽。邓小平欣然接受,戴在头上,全场掌声雷动。

邓小平访美的日子,是宾至如归的日子,是传播友谊的日子,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新气象的日子。美国媒体说,邓小平在美国掀起了邓热潮中国热,他的访问是中国的愿望、尊严和外交灵活性的象征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美国人民的热情,那是一种自发的感情。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白发苍苍、85岁高龄的卡特忆及当年邓小平访美的情景,感慨良多。

在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艾略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想想吧,在几个世纪的边缘化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重新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而这就是邓小平的遗产。

胸怀改革开放大略: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敞开

从今回望,世人不禁慨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同中国国门开放和国运振兴,在时机上竟有如此历史性的契合。

邓小平访美期间曾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访问,它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鸣响了隆隆的汽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说,无论是中美建交还是随后的邓小平访美,其意义不仅要从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而且必须把它放到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之下去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因素是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章百家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随后又实现了中美建交,这两个重大外交决断,特别是中美建交、完成两国关系正常化,是保证我国顺利实现对外开放的关键,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和魄力。

访问美国,邓小平胸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方略;他的访美之行,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进程的关键一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主任龙平平说,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3个重要观点,都与他的美国之行有一定关系。首先,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了解,邓小平在访美后一个月提出了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次,访美使邓小平对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市场经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7911月,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再次,他于1979年年末提出,中国已学会利用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的条件,在此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中国不仅要改革经济体制,而且要对外开放。

中美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大门,从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外部资源和动力。

访美之前,邓小平指示,既然去最发达的国家,参观活动要围绕美国最先进的工业和高科技项目展开,访问的一个目的是了解美国,向一切先进东西学习。访美期间,他强调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方面要向创造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人民请教。

在华盛顿,邓小平与卡特等美国领导人深入交谈,广泛交流。随后,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前往美国一些地方参观考察;一路上他用心观察,详细询问,深入思考。

在亚特兰大参观一个汽车厂时,他说,将来我们也要创建大型先进汽车生产工厂;在休斯敦观看宇航中心时,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也要上太空;在西雅图参观波音747大型客机时,他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型客机。

邓小平访美期间,两国签订了有关经济、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他指出:在我们两国之间还有许多合作的领域有待我们去开辟,许多渠道有待我们去沟通,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他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

正是以这样的大气魄,30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历风雨 携手未来——亲历者忆中美建交曲折历程

2012-02-09 15:23:43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国际在线消息:2009年新年伊始,中美两国迎来了建交30周年。17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楼大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友谊赛隆重举行。

中美乒乓外交的见证人来了,两国的年轻一代乒乓球小选手来了,中美两国的政府高官也来了。梁戈亮,这位曾经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不仅见证了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更见证了乒乓外交以小小银球推动地球转动的全过程。他在这场友谊赛后感慨万千:三十多年前,乒乓外交的比赛我们中美还没建交,两国人民的友谊当时体现,就从乒乓球开始的。经过三十年以后再重逢,两国的情况、两国运动员的情况都大不一样了。通过交流和互相的促进,消除了很多隔阂。我们国家也富强了,科技也进步了,向世界也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向美国也学了很多东西。通过今天的比赛,进一步重温友谊,我们觉得非常高兴。

美国老运动员朱迪·霍夫洛斯特也是当年中美乒乓外交的参与者,37年前随美国队访华时,年仅15岁的霍夫罗斯特还打不上主力。朱迪坦言那时根本不知道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重要意义,只是觉得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如今,朱迪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她的感觉里,中美两国的共同点越来越多:第一次来中国,记者们采访我们的时候都很安静,而且站在比较远的地方,我看不出有媒体之间的竞争,这次来,我发现有一大群记者围着我,把话筒伸到我的面前,甚至碰到了我的脸。人们是如此的激动,这倒让我感觉到是在美国。

当天的友谊赛,让人们激动不已的并不是最后的比分,而是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大家似乎又看到了当年乒乓外交那历史性的一刻。

背景链接:乒乓外交是当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19714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这次访华,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因而也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虽然打开了中美封闭了20多年的交往大门,两国之间的外交温度也在1972年变得温暖起来,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是在这一年的2月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228,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此次访华被称为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可是中美却未能很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直到6年多以后的 197911,中美两国才正式建交。那么为什么中美的建交历程如此漫长?在两国关系不断升温的温暖氛围下,建交谈判又遇到了怎样的难题呢?在中美建交谈判中,曾经担任邓小平外事翻译的施燕华女士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尼克松当时是打开了关系,但是很可惜,水门事件弄得他焦头烂额,他后来就面临弹劾的危险,他自己辞职了。因为实际上,尼克松是希望在他的任期内干完这件事情,这样他在历史上也能够留下一个名声,是他同中国建交了。因为他不是第二任了嘛,结果第二任没干,没怎么干就下来了。所以就不可能。

一直渴望达成中美建交的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丑闻迅速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终点,导致中美建交的进程被延搁,而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十分严峻,因此两国的建交谈判一拖再拖。

水门事件之后,美国副总统福特未经选举程序直接登上总统宝座。

人物链接:杰拉尔德·福特,1913714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青年时期,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福特当过律师,还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并曾连续25年担任美国国会众议员。197310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因贪污丑闻下台后,福特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副总统。19748月,尼克松总统由于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后,福特出任美国第38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经过选举而直接被任命的总统,1977年福特卸任。20061226日,福特去世,享年93岁。

由于缺乏外交经验,荣登宝座的福特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但他依然觉得在中美关系方面应该做点什么。19752月和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两度访华,为福特对北京的访问打前战、做准备。毛泽东、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秘密谈话,这是来北京访问的其他国家外长谁也享受不到的一种特权。当年年底,福特总统在基辛格的陪同下,终于越过大洋来到北京。

12 2 下午,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

此时,毛泽东主席的健康状况已是时好时坏了,毛泽东与福特谈了110分钟,不断地打着手势,说道点子上时,朗声大笑。人们看得出来,这位新中国的最高领导者已经到了暮年了。福特对中国的这次访问,并没有解决中美两国的建交问题。中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回忆说:福特上台之后,他先解决苏联问题,但是经过谈判,这个问题,苏联问题也没有解决。没有解决,他返回来到中国访问,想来解决中国问题。到中国来之后呢,他又不肯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让步,因此这个问题一样没有得到解决。经过一段时间交谈之后,看来是福特总统任期很短,最后也没有能够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接下来,福特在美国的支持率屡屡下降,他的政绩也成为他的竞争对手攻击他的靶子。1976年,福特寻求连任未果,卡特入主白宫成为美国总统。

人物链接:吉米·卡特,1924101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曾就读于佐治亚州西南大学和理工学院和马里兰州美国海军军官学校。1946年至1953年在美国海军服役。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亚州参议员。1970年至1974年担任佐治亚州州长。1977年当选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1980年争取连任落选。卡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位美国农场主出身的美国国家元首做事的确与他的前任不同。入主白宫后,卡特仔细研究基辛格、尼克松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谈话备忘录,还阅读了福特总统同中国领导人的一些私下谈话记录,使他开始比较清楚地了解在过去几年已完成了什么工作,今后还需要作多少事情。卡特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的热情给施燕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卡特执政,他倒是还有点眼光。他觉得在他的任内,他要想办法打开中美关系。卡特1977年上台执政以后,他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就说,我将努力迅速地使得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方向走。这句话就很重要。外交上只要有一句话,它就是一个信号。所以就看出美国是想同中国建交。这个时候,我们也是抓住了这个信号。

事实上,卡特希望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进而达成中美建交,因而发出相关外交信号,这一举动是有他的政治需要的,也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紧密联系的。

背景链接:1977年,苏联加紧对外扩张的势头,在世界许多地区发动了战略攻势,把手伸向了非洲之角、南部非洲、红海之滨、波斯湾、印度洋和东南亚。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为了求得战略上的平衡,美国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

为了试探虚实,19774月,卡特派他的儿子随同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中国。此时,中国的两位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已经辞世,接见美国代表团的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朱启祯回忆说:“70年代后期,小平同志回到中央的主要领导岗位之后,一直关心着对美国的工作,每到一个关键的时刻,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他都用他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中间,小平同志不仅是关心这个谈判进程,而且是对每一轮的谈判都是给予具体的指示。

19785月,卡特指派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前来中国会晤中国领导人,会见他的也是邓小平。担任邓小平翻译的施燕华仍然记得会见时的情景:他来了以后,邓小平同志接见了他。小平同志说话都很干脆的,他没什么废话,他就跟布热津斯基说,现在我们的要求很简单,也很清楚,问题就是你美国能不能下得了决心。我们中国人办事喜欢痛快,就看你们美国人下不下决心。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如果痛痛快快说,这三个条件我们都接受,我们就可以开始建交谈判了,那就是很痛快的事情了,不要总是说这方面要弄出一点小的枝节,那边提出一些小的枝节问题,那就不行。

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条件就是断交、废约、撤军

施燕华讲:我们就提出来你要同台湾断交。因为只有一个中国,你必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你不可能同台湾保持建交关系,又同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就是废约,因为这是他们当时承认台湾,而且承认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它同台湾签定的共同防务条约。等于说如果他有事的话,美国就可以派军队来帮助他。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主权问题。所以这共同防务条约要废除。第三个就是撤军,当时美国在台湾还有驻军,军队一般是军事方面的关系都是主权国家的关系。这三个问题都涉及到我们的主权问题。

小平坚定而自信的处事风格和话语风格给布热津斯基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他依然认为邓小平是世界上非常有个人魅力的政治家之一:邓小平很坦率,当我们在讨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时,邓小平不断地问我,美国是否真的决定好了要同中国正式建交。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以暗示美国是在举棋不定。我当时就跟他说,我们已经决定了,可以进行正式谈判了。于是,我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我很喜欢和他打交道,讨论问题。他是我所接触的政治家中,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一位。

与布热津斯基会面后不久,邓小平与外国记者谈话时说,中国同日本用一秒钟就达成了和平友好的条约,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要两秒钟就行了。消息传到白宫,卡特总统指示,立即通知布热津斯基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把197812月到19791月作为完成中美建交谈判的目标时间,希望在这段时间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

总统指令一下,美国方面立即与中国进行协商谈判。中美建交谈判开始加速,但是双方的谈判并非进展得一帆风顺,台湾问题成了两国政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首任驻美大事柴泽民讲述了当时两国谈判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那么就是三大原则,美国接受了,就是断交、废约和撤军这三个原则美国是接受了。那么谈判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卡住了,就是美国卖武器给台湾这个问题。在出售武器给台湾这个问题上,美国不让步。

这一问题成为两国是否能够建交的关键所在。关键时刻,还是邓小平做出了决断。施燕华回忆说:他就说,我们是愿意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但是如果美国坚持要卖武器给台湾,它只能够在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方面设置障碍。最终可能不得不迫使我们使用武力。这话很厉害。邓小平他的主意就是,建交公报照样发表,我们照样要建交,但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建交以后我们两国再谈。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朱启祯则认为,邓小平的决断使得中国比较好地把握了与美国建交的时机,而中美建交对于中美两国乃至整个当时美苏对抗时期的世界格局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时如果要坚持美国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话,我们就可能丧失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和美国建交的时机。但是如果我们为了求得同美国建交,对武器问题就放过去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将来就成为一个长期解决不了的遗留问题。所以最后邓小平同志同美国谈判代表谈判的时候,就提到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双方同意发表建交公报,建立外交关系,但这个武器问题就留待双方建交以后两国政府继续商谈来解决。因为有这句话,才有后来的817公报。这个联合公报的基本内容,简单说就是美国承诺逐步减少向台湾的武器销售,而且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超过建交时向台湾销售武器的水平,一直到最后完全停止。

197812月,中美建交谈判进入了最后阶段,邓小平在三天时间里三次应约会见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就两国建交公报的细节进行最后的敲定,施燕华有幸经历了这段岁月并见证了这段历史。

施燕华讲:“1213号,伍德科克要求见邓小平,什么事呢?一个就是提出来确认7911号建交。另外一个就是废约,他说我们美国同台湾的共同防务条约到1979年年底到期了,根据条约,如果一方不再提出延期,这个条约就失效了,中间还有1年。7911日建交,双方还有共同防务条约,这行不行啊?最后还是邓大人,说行啊,你就1979年底中止。他脑子真是厉害,他就说,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年你能够给台湾卖武器,结果他把这个限制住了,美国也同意了,美国为了取得这个词,用中止,他就接受了邓小平这个建议,就是说在1979年这年不给台湾卖武器。

14号又来了,又要见。他说,到7911号公布不行了,他自己提出来 7911公布,现在又反悔了。他说,我们美国这保密不像你们中国人那么好,动不动什么时间,记者就捅出来了。要是泄露出去了,国会里就要闹了。这样的话,就不知道到时候还能不能建交呢。这个是一个很实实在在的问题。他说,我们还是7911号建交的日期,但是我们达成协议就公布。这我们也同意,他又回去了。

背景链接:中美建交谈判最后阶段,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将原定于197911日作为宣布建交的日期改为19781216日,并成功说服了美国总统卡特。布热津斯基对总统的建交讲话稿修改后也一直压着,直到总统发表电视演说前一个半小时,才交给白宫撰稿人进行编辑性修改,副总统蒙代尔和白宫幕僚长多敦也只是在15日下午才看到建交公报。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布热津斯基和美国国会在中美建交问题上并没有根本分歧,布热津斯基的行为不完全只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

经过艰苦谈判,中美两国终于达成了建交联合公报,中方在谈判中重申了断交、废约、撤军的原则立场。美国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建交公报被公布于世,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讲话,宣布了中美建交的消息:晚上好,我要宣读的是一份联合声明,这个声明确认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91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将相互承认。在我宣读这一声明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也将从北京发布这份声明。

开启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先驱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说,美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是重要事件。

基辛格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非常必要的进展,那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应当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像联合声明中所说,我认为我们有很多共同利益。

中美建交公报公布后两天,也就是197812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崭新阶段。由此,中美关系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对于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施燕华有着自己的理解。

施燕华讲:为什么邓小平那时候他亲自抓中美建交?因为他在考虑要把我们中国的中心任务转到经济发展上去,我们不是1216号宣布中美建交吗?18号不就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了么?那时候,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那么没有开放,你知道怎么改?你开放,开放没有美国行吗?不行。那么现在正好是个时机,现在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以后就很难说了。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8天后,1979128日,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的农历大年初二,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外的草坪上以隆重礼仪欢迎邓小平的到访。

这一事件在中美两国外交史上有着众多的第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美国白宫的上空;这是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检阅美国的军队;这也是美国人第一次鸣放19响礼炮,欢迎一个并非国家元首的共产党人的到来。邓小平在白宫南草坪发表讲话,对于中美建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在经历着新的转折,中美两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为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当邓小平的手与美国总统卡特的手紧紧相握时,中美关系的历史开始重写。虽然这次握手比那次尼克松与周恩来的跨过大洋的握手晚了近八年,但在场的中国人都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次握手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同样感受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奔放的美国人此时突然变得严肃了,他们第一次破例地以接待国家元首的规格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邓小平访美,而且鸣放了19响礼炮。对于这种破格的接待,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解读道:因为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了,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已经明白地要从过去的所谓抓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那么美国人当时都已经很明白,邓小平实际上是这种政策的制订者,决策者,用美国人的话说,用英语说就是backsit driver,叫做后座驾驶员,就是中国这辆车实际上是邓小平在开,但是他那个驾驶室不是在前头,而是在后头。所以邓小平虽然是以副总理的身份去访问美国,但美国人是把他作为国宾,把他作为国家元首。

为了表达对邓小平访美的重视,美国方面还打破惯例,在肯尼迪中心举行了招待晚会,数十名美国儿童在晚会上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中国歌曲。

邓小平显然被这支歌打动了。表演结束后,邓小平和他的夫人卓琳女士走上舞台同演员见面,他拥抱并亲吻这些美国儿童的场景让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记忆犹新:最不能忘记的是在肯尼迪表演中心,邓小平先生个子不高,他和一个美国小孩在一起学唱他们最喜欢的歌,他们用中文唱这首歌。然后邓小平先生亲吻了这个女孩,还有我9岁的女儿,很多人当时跟着歌曲的节奏流下热泪,我觉得那是一个很难忘的场景。

看到此情此景,一直反对同中国建交的美国议员事后议论说,他们把我们打败了,谁也没办法对唱中国歌的孩子们投反对票,邓小平和他的夫人看来真的很爱人民,他确实让在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倾倒。

邓小平到达美国的第二天就与卡特进行了会谈,他在会谈中强调,世界各国的和平和团结、反对各种霸权主义,也虚心听取了美方的意见。邓小平的才能、胆识和风度使卡特甚为佩服。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邓小平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一只接一只地吸烟,当我的话被翻译给他时,他时而发出笑声,时而向别的中国人有力地点点头。邓小平给我留下了好印象,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处长的唐龙彬当时随同邓小平访美,他对那次访问记忆深刻:这个会谈都是卡特总统亲自出面同邓小平同志举行几次会谈,而且卡特总统还举行了一个有800多人,将近1000人的盛大国宴,欢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上下议院议长的宴会上也是规模很大,而且我还记得当时他在访问别的省市的时候,当地政府举行欢迎宴会的时候,附近一些省的省督和主要议员都专程赶到那个地方参加邓小平的宴会。

邓小平的访问在全美国引起轰动,美国三大全国性电视网的黄金时段全都变成了邓小平时间,200多名新闻记者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美国的各个角落,随处都可以看到邓小平的名字。

美国的电视新闻:一位新闻评论员说,邓小平说话坚强有力,并富于幽默感,他使你不能不有所反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邓小平每到一处都给当地人民带来愉快和欢乐。

美国著名的国会山:那些见惯世面的议员们纷纷拿着以邓小平肖像为封面的《时代周刊》排队请他签名留念。

得克萨斯州竞技场:女骑手向邓小平赠送了一顶崭新的牛仔帽,邓小平高兴地戴在了头上,他的这个举动赢得了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一天,竞技场周围的牛仔帽生意大为兴隆,成百上千顶牛仔帽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1 31 ,在白宫东厅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邓小平、卡特亲自签署了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这似乎又是一个例外。因为邓小平当初是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访的,卡特身为美国元首,与邓小平签署这项协定似乎并不对等。但此时此刻,人们并没有在乎这些形式上的细节,因为协定的签署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创了先例。

在签字仪式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记者向邓小平提问说:你们当初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国内有没有遇到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卡特当时正处在兴奋之中,听到这个美国记者这样提问有些着急,瞪大眼睛望着邓小平。

邓小平笑容可掬地回答说:有!。邓小平的回答使在场的人无不瞠目结舌,人们在等待邓小平如何挽回他的失语。然而,邓小平的回答却是语惊四座:在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遇到了激烈的反对。邓小平话音刚落,全场顿时爆发出掌声。在这掌声中,人们领略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风采。人们理解了傲慢的美国人为什么屡破惯例,为这个来自东方的共产党领袖的美国之行喝彩。

人们回首往事,深切地感到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人类的脚步总要迈向和平与发展,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1979年春天的这次握手,乃是中国之大幸、世界之大幸。

两国关系一路走来,虽然也经历了磕磕绊绊、沟沟坎坎,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200911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美国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举办的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已经卸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用数字告诉大家:“1979年的时候,我们4079个签证发放给中国,其中700个是给学生的,2008年的时候,我们50万个签证给中国,其中7万个是给学生的,这和1979年相比增加了100倍以上。现在美国在中国学习的学生比2001年又增加了5倍,也有10%的人选择中文作为他们的外语,所以可以看得出,中国的重要性变得更深。

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变化还在于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的不断加深。全国人大外委会主任、前外长李肇星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周前,我偶尔遇到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先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比我纯正。我表扬他们,他们却说,他们妹妹比他们的普通话好多了。大使的二儿子还说,等父母老了,他要好好赡养他们。听到这话,雷德夫人笑开了花,说,孩子们在中国不仅仅学习了汉语,还学习了中国传统中的敬老美德,这最为可贵。那一刻,在我眼里,雷德夫人是最幸福的母亲。

这位中国前任外长用大道无遮拦这句话来预言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大道无遮拦是一句东方佛语。中美关系就是不怕遮拦、不可遮拦的大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美国人民一定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366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